读经反思 - '24年10月7日
迦 1: 6-12; 路 10: 25-37
圣言反思
萧永伦神父撰写
常年期第廿七周之星期一
读经一、迦 1: 6-12
迦拉达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位于现在的土耳其的中部。其名称暗示它最初是一个有凯尔特人血统的地方。这封信涉及外邦人是否必须遵行犹太习俗的问题。有传教士告诉他们,他们跟随基督,也必须遵守梅瑟律法。保禄却教导他们,一个人只有通过耶稣基督的信仰,才能与天主和好 ,而不是通过遵守梅瑟律法。
保禄称那些传教士为扰乱的人,他们一直在告诉受洗的外邦基督徒,必须遵守传统的犹太习俗,尤其是割损礼。他强烈地反对这些邪说。在此过程中,他说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事情,它们都与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有关。保禄批评那些传教士归向了另一福音,从而背离了耶稣所传的福音。保禄坚持认为,没有人有权改变基督的福音。
有些人指责保禄试图使外邦人更容易皈依 ,而不坚持犹太习俗,尤其是割损礼。保禄驳斥了这些指控。如果他同意了,他就会和从前一样 ——做一个虔诚的法利塞人。但现在他是“基督的仆役”,无论是否得到人们的认可,他都要遵行基督的道路,因为他只有在基督的身上,才能找到救赎。
最后,他强调他所宣扬的“好消息”,并不是由人而来的,而是由耶稣基督的启示得来的。得救的关键是相信耶稣的福音信息,而不是遵守外在的法律。这是整封信的中心所在。
实践:
你对耶稣基督的信德,是赖于你所遵守的梅瑟律法吗?
金句:
那么,我如今是讨人的喜爱,或是讨天主的喜爱呢?难道我是寻求人的欢心吗? (迦 1: 10 )
福音、路 10: 25-37
有一个法学士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知道法学士其实已有自己的答案,因为他是一个圣经学者,因此回问他,"法律上记载了什么?正如耶稣所预料的,法学士回答说应该爱天主,并爱近人如己。但法学士又接着问耶稣,“毕竟谁是我的近人?他心中已经有了一般犹太人的想法,但似乎不满意,而提出了这个问题。耶稣以一个比喻回复了他。
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犹太的旅者遭遇了强盗,被抢劫、殴打,并被丢在路上等死。当时有司祭和肋未人匆忙地路过。他们不确定那人是受伤流血还是已死了。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知道若触碰这人,按照梅瑟法律会使自己不洁净,而不适合在圣殿里事奉。他们不愿意为了这人而放弃事奉,所以就避开了他走远了。
后来出现了比喻中的主人公,撒玛黎亚人。犹太的听众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不好,因为他们向来不喜欢撒玛黎亚人。然而,这个撒玛黎亚人却是受害者的恩人,他为伤者急救,然后把他带到客店休息,细心照顾好让他康复,并支付客店和医疗的所有费用。
耶稣在比喻结束时,问了法学士一个问题,“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法学士对这个提问感到惊愕,因为撒玛黎亚人帮助犹太人对他来说是一种讽刺。他踌躇地回答,“是怜悯他的那人。”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近人这个词指的是犹太同胞,而不是外邦人。然而,在比喻中,撒玛黎人却帮助了他的敌人,一位犹太人。他的举止证明自己是受害者的真正近人,这行为超越了种族的歧视。
耶稣以这比喻教导听众不要把周围的人区分为 “谁是我的近人”和“谁不是我的近人。”这样的区分限制了爱的实践。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好近人吗?”(你,指的是每个听者)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受害者是谁,你都能以爱心行事。结论是,“你去,也照样做罢!”
实践:
你是否区分和选择自己所要帮助的对象?或者你富有爱心,不论获益人是谁,都会伸出援手?
金句:
“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路 10: 36)
每日勤于翻读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