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反思 - 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Image

申 30: 10-14; 哥 1: 15-20; 路 10: 25-37

圣言反思
萧永伦神父撰写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丙年)

在福音的比喻中,有一人在路上被抢劫打伤,半死半活地躺在那里。一个司祭和一个肋未人经过,但没帮忙。他们不是无情的人,而是有自己的顾虑。他们正在前往耶路撒冷圣殿的路上,按他们的宗教礼法,是不应该接触到血液或尸体,否则他们会被视为不洁,不适合在圣殿服务。

耶稣讲这个比喻,是因为一个法学士来和祂讨论关于生命的问题。他问:“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知道他教导律法,就请他参照法律书的记载回答。他于是答说:该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最大的诫命。

法学士想显示自己理直,问道:“谁是我的近人?”他其实已有自已的答案,但他想试探耶稣。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他的犹太人同胞被视为他的近人。而非犹太人或外邦人並不被视为近人。他们不觉得有义务帮助外邦人。事实上,如果他感觉某个外邦人有所威胁,他甚至会对那人怀有敌意。

对我们来说,当我们问“谁是我的近人?”时,可能就像旧约犹太人一样,会根据自己的偏见或偏袒来回答。 “我们只把属于同一种族、语言或宗教的人视为自己人。如果不是,我们就排斥他们。我们心中已划分出谁是敌是友、谁是值得帮助和不值得帮助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以报应的心态相待:你对我好,我才会对你好。如果你以前不帮我,现在我也不会帮你。我会爱你,因为你是自己人。

耶稣讲的比喻中,是撒玛黎雅人停下来帮助了受害者,而不是同属犹太人的祭司和肋未人。于是耶稣反问那位经师:“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通过这个问题,耶稣邀请祂的听众不要向外看他人的类别来决定自己的行事。相反的,应该向内看自己并问:我是谁?无论遇到的受害者是谁,我是他的好近人吗?

是的:我是谁?我的为人举止是否被别人对我的态度牵动?如果别人粗鲁、无礼和充满敌意,我就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如此一来,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被动地成为别人的鏡中人。

现在我们来看耶稣。祂是一个忠于自己人格的人。祂是那看不见的天主的肖像,充满宽仁、慈悲和怜悯之心。即使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变化,祂的态度也不会改变。我们蒙召做祂的门徒,就是向祂学习生活之道。基督徒生活的本质是爱(爱天主、爱他人、爱自己)。身为基督徒,我们的思想、感受、欲求和行动都向耶稣看齐。这样才是基督所属意的人。

耶稣问:“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那经师回答:“是怜悯他的那人”。于是耶稣对他说:“你去,也照样做吧。”

实践: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生活方向是怎样的?你在效法基督吗?如果你还没肖似基督,你打算如何以祂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人格?

金句:
路 10: 36 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

 

更多反思

每日勤于翻读圣经

联络我们

个人资料保护员(DPE) 邮箱:info.acams@catholic.org.sg

教委组织秘书处

地址

2 Highland Road #02-12 CAEC Building Singapore 549102


电话

65 6431 9890


电邮

info.acams@catholic.org.sg


UEN

T08CC4023DCA1 (Pay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