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反思 - 主受难日

依 52:13-53:12; 希 4:14-16, 5:7-9; 若 18:1-19:42
圣言反思
萧永伦神父撰写
主受难日(丙年反思)
若望福音中的受难史深刻地描绘了耶稣走向十字架的旅程,他不仅是作为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自愿的救世主,完全意识到并致力于他的使命。若望也强调了,即使在耶稣的苦难中,也揭露了祂的神性。祂不是一个被拖向死亡的无能为力的人物,而是天主的羔羊,自愿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若 10:18)。
随着事件的展开,从山园开始,耶稣挺身而出迎接出卖他的人犹大和武装士兵。当他说“我就是”时,他们倒在地上(若 18:6)。这提醒我们,即使在背叛中,他的权威和神圣身份也会闪耀出来。 在大祭司和后来的比拉多审问期间,耶稣一直保持镇定、平实,并彰显的旨意。比拉多问道:“什么是真理?(若 18:38)他的问题表明了他的困惑,而真理的化身耶稣就站在他面前。比拉多在做他的政治算计,想知道耶稣是不是犹太人的王。
他郑重宣告说:“我的国不属这个世界。”是的,他是万王之王。 在福音中,十字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荣耀的象征。耶稣被钉十字架几乎就像加冕典礼一样呈现:他戴着(荆棘冠冕),穿着长袍(在嘲弄中),被举起来,不是为了羞愧,而是为了吸引所有人归向他自己(若12:32)。
耶稣受难的核心是耶稣对天父、对祂的门徒和对世界的爱。在十字架上,他将玛利亚托付给心爱的门徒,即使在他最后的时刻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他最后的话语,“完成了”(19:30),不是绝望的话语,而是成全的话语。将人类从罪孽中拯救出来的使命已经完成。
他的肋旁被刺穿,血和水流出,表明他真的死了,也象征着他通过受难赋予众人的新生命。福音书仔细地指出,他的骨头没有被打断,从而应验了先知的话。经文不仅要我们仰望十字架,而且要相信被钉十字架的那一位。
今天的受难史帮助我们超越苦难,看到十字架的光辉。它是神圣的爱和自我牺牲的最深刻表达。耶稣面对不公正时的冷静提醒我,即使生活感到混乱,也要信靠上主。他的自我奉献召唤我去牺牲和爱。他最后的话语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光明和胜利没有离开。
面对十字架,我们绝不冷漠。愿我们像心爱的门徒和玛利亚一样站在十字架下,忠心到底。
实践:
耶稣被钉十字架对你的信仰有什么影响?
金句:
若望福音 18:37 你说的是,我是君王。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给真理作证:凡属于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
主受难日 (丙年反思二)
今天我们站在十字架下, 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其奥秘的人。我们进入耶稣基督破碎的身体所揭示的天主的内心深处。 耶稣受难日好像带走了一切, 没有音乐,没有阿肋路亚,但是十字架却又保存了一切真善美。
耶稣为什么愿意受死? 答案既简单却又深不可测:因为爱。一种流血的爱,一种背负着十字架的爱,一种不记仇,愿意为忘恩负义、冷漠的罪人而献身的爱。
受难节英文称为 “Good Friday” 。为什么是“好日子”?并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令人愉快或没有疼痛。我们称之为好,因为通过这种恐怖和看似明显的失败,却又发生了神圣不可尽述的胜利。 天主将死亡变成了一扇门,化羞耻为荣耀,把一个罪犯的处决变成了世界的得救。
耶稣欣然接受十字,接受了朋友的背叛,接受了天堂的寂静。 他承受了嘲笑、鞭打、苦路和钉子,在他临死的气息中,宽恕了迫害他的人。
当耶稣说 “完成了” 时(若 19:30),他并不是说 “我完蛋了”。他说使命已经完成了,救恩的大门已经敞开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的罪已经被赦免了,耻辱已经被带走了。
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守候在十字架旁。我们让寂静说话,让悲伤软化我们。让基督的伤口来医治我们内心的破碎。即使在耶稣受难日的黑暗中,也有希望。 在泪水低语中,爱没有消失。爱一路陪伴我们。爱永存不朽。
每日勤于翻读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