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反思 - 常年期第廿七周星期四(单数年)

拉 3: 13-20; 路 11: 5-13
圣言反思
萧永伦神父撰写
常年期第廿七周之星期四
读经一、拉 3: 13-20
先知玛拉基亚蒙天主的召叫将信息传递给他的子民。在他的时代之前,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靠着天主的恩典,波斯国王准许他们回返应许之地,并于公元前 515 年重建了圣殿。
到了玛拉基亚的时代,以色列人返回应许之地已有一百多年了,他们应该获得回归后所期待的祝福。他们拥有历史的教训,可以看到历史中所受到的审判和惩罚,甚至有被放逐的恶劣遭遇。但即使曾经有这样的经验,现在他们仍然行背离上主的道路。
玛拉基亚在以色列人重建圣殿的数年后,写下有关圣殿献祭的腐败事迹。虽然圣殿已经重建,但那些早归的以色列人却丧失了热忱,对天主的事彻底的冷漠无动于衷。这导致司祭的腐败猖獗及人民毫无生气的灵修生活。
人们关注的是目前不幸的境遇,却拒绝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负责。他们抱怨说:“事奉天主只是徒然!遵守他的诫命,有什么好处?”因此玛拉基亚警示众人,天主必使他们看出义人与恶人,服事天主和不服事天主的人的区别。
实践:
有时候傲慢和无神论的人似乎比信主的人更成功。你如何评断这种情况?
金句:
你们将要重新看出义人和恶人,服事天主和不服事天主的人的区别。(拉 3: 18)
福音、路 11: 5-13
本文的比喻中,有一户人家在午夜时分来了访客,但这人没有可吃的来款待客人。为虔诚的猶太人,款待旅者是一项基本而神圣的义务。因此虽然很晚了,他还是到邻居的家去借。邻居的门早已关上了,表明不想被打扰。然而为了应急,那人还是厚着脸皮不断的敲门。
一般普通家庭的房子都很小,所有成员都睡在一个房间里。一个人若起身,就不可避免地会吵醒其他家人,难怪主人不愿意回应敲门声。不管怎样,那借东西的人坚持不懈地敲门,直到最后,邻居不堪其扰,也只好起身,将他所要求的东西给了他。
这个祈祷的比喻,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所需,要不断纠缠天主。不是说我们必须不断敲打天主的门,迫使祂屈服于我们的喧嚣。不是说我们应该聚众以“强攻天堂”的方式祈祷,用群体的压力来强迫天主改变主意答应所求。若是这样,则意谓天主必须听从我们的话,而不是我们该听从祂的话。
这个比喻其实是一个反比。天主不是那住在邻居家的人。祂是与我们同在的天父。祂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所需要的。 耶稣强调:“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在天之父,有不更将圣神赐与求他的人吗?”
我们可以自由地提出内心的请求,这表达承认自己的贫乏和不足,以及对天主的信任和依持,但是我们不应强求天主。我们求却不得,并不是“天主未给予答复”,而是天主的答案是“不”或“暂时不”。我们相信天主知道什么为我们更好,因此必将自己全然交托于祂。
实践:
当你祈求时,你是在強求,还是在交托?你相信天主知道什么为你最好吗?
金句:
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在天之父,有不更将圣神赐与求他的人吗? (路 11: 13)
每日勤于翻读圣经
联络我们
个人资料保护员(DPE) 邮箱:info.acams@catholic.org.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