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董立神父
董立神父(1927.11.12 - 2022.02.27)
(照片版权所有:圣心堂)
萧永伦神父著
三十多年前我给海星报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是写我生命中遇到的“好人”,写他们如何善待、爱护和照顾了我。原本想到“好”和“佳”为同义词,打算把总标题定为“天赐佳人”。当时董神父是主编,他一眼就看出用词的不恰当性,因为一般用语把 “佳人”解为“美女”的意思。后来想改为“良人”,也发现不适合,因为古语是“丈夫”的意思。回想这是一段有趣的往事,幸亏董神父的指点,否则可闹出笑话了。无论如何,在我生命过程中的确认识了不少的好人,其中影响我最深远的一位就是董立神父!
慈父
1975年开始,我是因为参加公教学生青年运动而认识董神父的。对我而言,董神父是父、亦师、亦友。从中三投入全国性的学青活动开始认识他,参加他的讲座,聆听他讲解耶稣的精神,以及讨论青年人在个人和团体生活中该培养的品质。每讲的内容都能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步入初级学院时,我们一群朋友成立了跨学院的学青支团,并邀请董神父担任我们的神师,直到大学成立圣类思青年团时,依然由他辅导我们。我们积极参加每周的学青聚会,经常讨论和分享圣经与生活,让我们对福音有了基本的认识与爱好,并学会了祈祷和生活反省,在信仰上扎根。学青是个开放給教内外学生参加的团体。由于团体中的基督信仰气氛,很多团员都受到福音的熏陶。
学青支团
董神父以慈父般的胸怀关心和指导我们的灵修,并启发我们各种待人处世的道理。身为神师,董神父出席会议和活动非常准时,也教诲我们说:“迟到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是不尊重别人”。我认同他的说法,也深记他的训导,因此也培养了每次准时参加开会与活动的习惯。他关爱每个团员,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遇到困扰时给予开导和慰藉。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好几位非天主教的团员在支团解散后继续了信仰之旅,后来他们也先后决定领洗皈依天主教。
早年的董神父给我们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不苟言笑。但严肃之中,却又带有亲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真诚的关怀与照顾。学青每年都有举办生活营,其中有培育、灵修和康乐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逢活动最后一天,神父会自掏腰包买一盒盒的雪糕送给我们吃。这为当时的学生是一大享受!我在17岁初院读书时第一次和广勇兄弟出国,代表新加坡学青参加槟城教区青年所举办的生活营。董神父为我们买了车票,又到火车站给我们送程。就像父亲一样的,当上车时嘱咐我们要彼此照应,要收好票根以便出站时查票用,这一个体验让我感觉非常温馨。
良师
董神父是我生活和灵修的导师。在学青周会、学习天和生活营中,我们常有机会接受教导,使每个人在人格修养、祈祷生活、领袖素质,以及信仰知识各方面获益良多。他编印了周会手册,教导我们生活检讨的三部曲:观察、判断和行动。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基督的精神衡量它们的是非善恶,以实际的行动促进生活的美善。他也根据自己演讲过的材料编印了«教友领袖十讲»一书,给我们详细的解释教友领袖应有的态度和技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领袖应有基督精神,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要领。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追随基督,他编印了«跟随基督三十课»,通过读经和分享让我们能够肖似基督。在他的辅导下,我们在团体生活中一起学习和成长。
晋铎弥撒
个人方面,我从初院一年纪开始就每隔一两个月定期拜会他,接受灵修辅导。他非常在意我所阅读的书籍,鼓励我除了圣经以外,要定期的阅读一些灵修书。他介绍我读的好书中包括«心泉»,提示了信仰生活中的炼路、明路及合路。另有雷鸣远神父所写的的«全、真、常»,引导我们全牺牲、真爱人与常喜乐。还有依纳爵的«神操»,内容关于默观圣经与辨别神类,使我从中获益不浅。除了我以外,我知道受惠于他的灵修辅导的人还有吴良国神父、刘运彬神父和林桓神父。
有一次我向他请教祈祷时分心的问题,他建议我把令人分心走意的杂念带入祈祷中,将它们交托,或请求天主的智慧与恩宠来处理。在我辨别人生的大方向时,他帮助了我通过祈祷辨明天主的圣意,立志去追随司铎圣召。在初院毕业后和服兵役期间,我请教他“若进修院是否要读大学”的问题。他表示新加坡人的教育水平日益增长,因此若我能够体验大学生活,对将来的牧灵工作会有帮助的。但他也提出没有必要选修数理工程这方面的学科。结果我赞同他的看法,选读了社会科学,促进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与了解,也增进了我对英语的掌握能力与表达。事后回顾读大学的经验,董神父的建议的确是明智的。
贤士
当我与董神父熟络了,在比较不严肃的聊天气氛中,神父会分享他的生平经历。他于1927年11月12日,出生在中国济南。七、八岁的时候与全家人一起接受天主教洗礼,并接受圣母昆仲会的教育。中学毕业后加入天津的修院开始司铎的培育。由于当时大陆时局的不稳定,修院长上决定保送他到罗马乌尔邦大学继续司铎培育,并与1953年晋铎。之后他前往比利时深造,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
开始牧灵工作时,董神父要求到越南服务,但长上决定派遣他来新加坡。他谦卑接受,视之为天主的圣意。就这样,董神父从1958年11月开始在这里落地生根,后来也获得本地公民权,一生为新加坡教区鞠躬尽瘁。董神父的第一个职务是当任圣伯多禄圣保禄堂的助理司铎,之后于1966年被任命为圣伯尔纳德堂主任神父,直到1977年。这期间他也积极推广与辅导学青与工青,协助学生与工人的信仰培育工作。
海星报同工
任堂区神父的同时,杨瑞元主教也任命董神父为海星报主编,并交代他要提升该教会中文报的质量和读者率。他在短短的一年内把发行量从两千提升一倍,增加到四千份。读者包括本地、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教友。由于海星报的职务繁重,主教决定把他调往较小的圣心堂服务。几年后,1984年7月,教区决定成立华文教务委员会,任命董神父为第一任神师,宗旨是促进和协调全教区的华文教务,关注本地华文的牧灵与福传工作。这期间董神父也致力推动圣经的研读与分享,鼓励各堂区成立圣经小组,而自己也亲自辅导圣心堂的读经小组。
在辅佐教区主教方面,董神父多年来被杨主教和谢裕益主教委任为主教咨询团团员,负责给主教提供建议或进言。由于他不会偏袒任何私人目的,常是诚恳与无私的发表意见,因此深获历任主教的尊敬与器重,不时会接纳他的看法。
由于他的卓越表现,而受到一位心胸狭窄的司铎的嫉妒和猜疑,因此对董神父的一些牧灵事工采取冷谈或不合作的态度。但是董神父不生气也不气馁,凡事以平凡心来看待。他也不会向人抱怨,或在背后说这个人的不是,没有批评或定罪。他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为天国和传扬耶稣的福音,不折不挠的努力。
在守礼社聚餐
益友
我三十一岁时受祝圣为神父,而董神父继续是我的导师,但他也开始以朋友的关系与我相处。特别是晋铎约十年,从国外留学回来以后,我在教区里开始肩负起一些职务,我们成为“同事”和“朋友”。他也非常乐意的把一位多年的好友李震神父介绍给我认识。因为认识了后者,我才有机会了解台湾辅仁大学的就学制度,并在他的鼓励下,大胆请示杨总主教赴台攻读哲学博士的可能性,并获得批准,最后顺利的完成学业。
董神父一向关心华文传教事务,也鼓励我积极投入华文牧传,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我就够,不必你参与”的态度。甚至在他尚未到达退休年龄的时候,已经大力推荐我成为华文教务委员会和守礼社的神师,并对我们所展开的各种传教事业,如成立慕道团推动小组和神圣慈悲敬礼推动小组,都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他看见我工作忙碌的时候,会像一如往常那样,以慈父的心情,叮咛我要注意休息和饮食,并且要取得工作、人际与灵修各方面的平衡生活。
教委30周年庆
在激励整个教区司铎议会去关心华文牧灵,以及推动及鼓励平信徒的积极参与,董神父一向不留余力。凡是对传教和牧灵有益的事,他都会认真祈祷、考虑、辨别。有好几次他也不耻下问,征求我的看法和建议。有时候在讨论神学或牧灵的课题或书写文章时遇到较为模棱两可的中英翻译问题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邀请我发表意见。
好多年来,几位从大陆过来新加坡服务的神父每周有一次聚餐,董神父会邀请我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参与他们,好让我能够听取他们的牧灵与人生经验。但他们都先后荣归天乡了。四年前董神父庆祝九十大寿时,身体还很好,没有什么大病,精神也饱满,思绪清楚。当时一众教会神长及信友,包括许多受恩于他的弟子,一起庆祝他的大寿,深觉喜悦和感恩。
永在怀念中
最近一两年,神父的健康开始衰退,精神也大不如前。后来每况愈下,平日陪伴与照顾他起居的汉平兄弟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几个月前,经商议后,决定让他住院疗养,汉平兄弟继续陪伴他。农历新年前我去探望他,汉平说神父已经记不住一些人的名字。所幸他见到我的时候,一开口就叫出名字了,汉平感到惊喜,而我深感欣慰。后来我们特意安排在初三共进团圆餐,还拍照留念,给我留下珍贵的回忆。2月27日一早,汉平发简讯通知说董神父感到不舒服,情况有点危急,请我代祷。当天主日忙不过来,本想隔天去看他,结果中午就接到消息,老爸已经回归天乡,深感遗憾!
2022年新春与董神父最后一次相聚
感谢汉平兄弟,最近几年在董神父年迈体衰,需要有人近身陪伴和照料时,像儿子般的无微不至的服侍他。也感恩圣心堂主任严神父的随和应变,多方迁就董神父的情况和需要。还有诸位主内的兄弟姐妹各方面的照顾与帮助,让董神父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过得平安快乐。
保禄写给罗马人的书信有一句话很贴切的形容了董立神父的一生:“因为我们或者生,是为主而生,或者死,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生或死,都是属于主。”(罗14:8)
萧永伦神父提供照片
转载自海星报第1721期
更新 / 2022年 3月 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