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称祖父“阿公”,称祖母“阿婆”,以客家话的音调发音,因为我们是客家人,而且是“河婆客”。
阿公生于中国广东省揭阳市,即当年的河婆县连城村。根据族谱记载他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由于族谱不记载女儿的资料,我们只知道他有个大姐叫黄妹。
我的阿公全名黄赐福,字祉之,生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清朝政府因“甲午战争”败给日本,1895年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隔年,我的祖父呱呱落地。那是中国黑暗的年代。
阿公去世时,我才11岁,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我只是知道阿公和阿婆都在河婆出生长大,阿公是穷书生,阿婆是千金小姐,小他三岁。
印象中的阿公为人亲切,笑容可掬。他喜欢坐在藤椅,把白色背心卷到肚皮以上,坐在士乃大街13号“瑞发”店铺门口,拿着一把大扇子纳凉。每当学校假期或过年过节,父亲开车带着我们一家越过新柔长堤来到“瑞发”,阿公见到尚未入学的我,总会把我抱起来,坐在他的大腿上,逗我说话。
阿公的家园
寻根之旅中的合照。文中的小叔为前排身穿奶白色外衣的长者。作者在前排左边蹲着。
2019年 4月,小叔带领我们这群小辈,浩浩荡荡到中国寻根,来到了阿公阿婆的出生地。那一趟寻根之旅后,我才能比较完整地把阿公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拼凑起来。
连城村的书生
阿公是天主教徒,然而究竟他是第3代天主教徒还是第5代的天主教徒,有待考证。
基督宗教在中国前后1365年期间的传教历史,可分成5个时期,称之为 “ 5次传教机遇“。河婆是法国传教士的一个据点,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会士第一次踏足中国是在1680年,后来河婆才归属1914年成立的汕头教区。
我们黄家第一代洗礼成为天主教徒,是发生在第三次传教机遇(16至18世纪)的末期,该时期也是中国教会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与此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华人自晚清以来在不同时期移民海外。当年,槟城的大山脚有一间建于1846年的教堂—圣安纳教堂,在附近的打昔肚,有一间建于1882年的耶稣圣心堂,打昔肚是客家黄氏的据点。在那动荡的世代,许多男人把家眷留在中国,到海外打拼,生活安顿后,有些会把中国的家眷带到身边,一家团聚。
阿公丧父
阿公的父亲—我的曾祖父黄传娇— 把家眷留在中国,随法国神父来到位于马来亚槟城州,成为一名受薪的传道员,俗称“道理先生” ,是神父传教及信仰培育的助手。后来,在连城村的家人收到消息—我的曾祖父从红毛丹树跌下,不幸身亡。
失去父亲后,阿公通过教会的资助,顺利地在河婆读完私塾,然后到揭阳升学,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受聘成为“道理先生”,他也尝试做点小买卖。
书生与千金
不久,阿公通过媒妁的安排,与16岁的阿婆结婚。阿公当年也只不过19岁。阿婆是一名千金小姐,为什么会嫁给薪水微薄的穷书生呢?
这都是陈玛利亚的安排。陈玛利亚是阿婆的祖母,她在家中很有威严,在嫁入蔡家后,大家都把蔡家活泼的天主教信仰归功于她这个媳妇。在为孙女挑选夫婿时,她不要求夫家有钱有势,唯一的要求是对方必须是热心的天主教徒,而且人品要正直。
就这样,在陈玛利亚的坚持下,通过媒妁的安排,阿婆嫁给了阿公。无独有偶,阿婆的两个姐妹也都嫁给了连城村姓黄的天主教徒。
南下泰国
婚后,阿婆生下三个女儿 ,老大不幸早殇。在时局动荡的时代,阿公把家眷留在中国,独自到各地寻求生路。他曾经到过香港,但发现以自己的性格,要在香港生存不容易。最后,他找到一个让他满意的地方落户 -- 位于泰国南部的尖竹汶府(Chanthaburi)河口。
选择到泰国的尖竹汶府,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一间建于1711年的教堂—圣母无玷圣心主教座堂。阿公在那里做起售卖日用品的小买卖,养活一家人。在尖竹汶府生活的那数年,阿婆也在那里生下三个儿子:我的大伯、我父亲和三叔。
后来,因孩子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对方人多势众,身为移民的阿公为了家人的安全,决定带着一家人坐船离开尖竹汶府,离开建立的第二个家园。
安居马来亚
开往中国的船先到新加坡港口停泊。到了新加坡,阿公听说柔佛州的士乃镇有来自河婆的客家人。于是,他改变主意,举家来到士乃镇。
柔佛新山的神父来到士乃,看见阿公把孩子们放在箩筐,挑着扁担,与阿婆步行到会堂参加弥撒,便聘请他当受薪的“道理先生“,暂时解决了生计问题。
善良慷慨的阿公
后来,阿公在士乃大街13号,租下一个店铺,商号“瑞发”,零售日常用品及务农用品,一家人就住在店铺楼上。阿公在香港学会的中医知识,也让他能为街坊看病开药方,赚取一些收费。阿公为人慷慨,经常让人赊账,借钱给邻居亲友又不追讨,让阿婆为之气结。阿公继续传教的热忱,并帮忙筹建士乃的天主堂。
在士乃安顿下来后,阿婆又相继生下二女一男。与此同时,阿婆在中国的妹妹蔡纳年轻守寡,带着独生子来到士乃投靠经济拮据的姐姐、姐夫,善良的阿公当然义不容辞。蔡纳之后在士乃镇的首富家里当一名女佣。千金小姐沦落当女佣,让人无限嘘唏。
痛失女儿
一天,在未经阿公的同意下,阿婆和姨婆蔡纳偷偷把小女儿送给别人到中国当童养媳,阿公发现时,为时已晚。这件事让阿公十分痛心与愤怒,所幸的是这位被送到中国的童养媳有跟家人保持书信来往。然而,三女儿也不幸在士乃病逝。
我一直以为阿公只有两个女儿 ——我的大姑泮香和小姑莲香,原来还有泮清、泮英和碧香,总共五个。
日治时代
阿公最小的孩子,即我的小叔出生于1941年。出生9个月后,日军入侵马来半岛。当时大姑泮香已嫁入附近拉央村的侯家。大伯18岁,爸爸17岁,三叔15岁,小姑那年10岁。
当时最大的华人树胶园--德茂芭—属于士乃镇的首富,很多士乃的商家都搬到那里避难。由于商家早已备粮,德茂芭成为粮食货仓,大家都不必挨饿。因为蔡纳是首富的帮佣,阿婆才能托她的福,带着孩子住进德茂芭,阿公则留守士乃的店铺。可是,未满周岁的小叔被蚊虫咬,哭闹不停,于是,只好把他送回士乃,由阿公照顾。德茂芭离干线很远,约有5、6英里,到处强奸妇女的日军也没有来到德茂芭。
有一回,父亲和几个年轻人偷偷从德茂芭跑去士乃镇溜达。第二天,另一些住在德茂芭的年轻人也有样学样,结果到了士乃被日军杀害。又有一回,不知何故,阿公带着小儿子躲在士乃桥下,叫他不要出声,桥上正有日军经过。日子就在如此惶恐不安的岁月中度过。
三年八个月后,日军投降。感谢天主的保佑,阿公的所有家眷在二战期间都平安无事。
新马一家亲
大战结束后,父亲已20岁。阿公阿婆继续经营杂货店铺,大伯也决定留在马来亚,其他四个弟妹都先后到新加坡发展。
从此以后,新加坡就成了他们四兄妹的新家园,在这里成家立业。我和许多堂兄弟姐妹和表妹都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我的大伯及大姑则在柔佛州开枝散叶。新柔长堤遂成了连接我们黄家子孙的桥梁。
士乃承载我们几十个堂表弟兄姐妹共同的童年回忆 ,尤其是到了新马两国的学校假期,大家到士乃河游泳嬉水。“瑞发”也是我们学写毛笔字和珠算的地方,启蒙老师是我们的阿公。
1976年,阿公病逝,内外孙超过20位。“瑞发”店铺的货物不知收纳到哪里,因为他的棺木就摆在空荡荡的店铺里。他的遗容很安详,11岁的我看了不怕。殡葬弥撒就在士乃的天主堂举行,他的棺木至今依然安置在教堂旁边的坟场。
光明之子的家园
良禽择木而栖 。在黑暗的世代,阿公带着家眷离乡背井来到泰国建立新家园,他选择的栖息处,是如此靠近天主的圣殿。
来到士乃镇安居的新家园,那里原没有天主教堂,后来他参与建堂工作,让更多人能栖息在上主的殿里,让心灵得到舒畅。
阿公的家园总是离不开圣堂。
良臣择主而事。阿公选择了他所事奉的主是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主: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一道皓光,光辉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们身上。”(依撒意亚9:1)
在黑暗的世代,阿公已经找到了光明,并“信从光,好成为光明之子。”(若望福音12:36)。他选择一生事奉的主是带来光明的天主。
阿公的全名黄赐福,字祉之。什么是“福”?天主如何赐福?
耶稣说:“你们既知道了这些事,如果实行,便是有福的。” (若望福音:13:3)
知易行难,尤其是在局势风雨飘摇,人人自危的时代。
“祉之”的喻意是为别人谋福祉, 名和字均含造福他人之意。阿公聆听了耶稣的教导,且身体力行,是造福他人的有福之人。
阿公的圣名路加。路加是特别向外邦人见证基督的圣使,是《圣经》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的作者。
回首阿公颠沛流离的一生,他的的确确活出了他名字所饱含的精神。
阿公的家园如今就在天主所应许的天国:那里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
作者:黄素玫姐妹
写于2022年7月 世界祖父母及长者日前夕
更新 / 2022年 7月 23日